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下 >>课文练习 >>
《自然选择的证明》课后练习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3-28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尚书舜典》记载,上古时代舜就设置了一个管理山林川泽草木的官职叫虞,担任这个官位的人叫伯益。到夏朝时,就有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道德倡导。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一是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二是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三是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

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生态文明社会所要倡导的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它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伦理评价,接受自我良心的审判。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禁止性原则。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人是自然的主宰”这一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材料二:

针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生态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红兵。

《中国环境报》:某些地区的人们嗜吃野味,说这是当地的传统民俗。请问传统民俗要背这个“锅”吗?

陈红兵:对于有些人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的说法,要提高警惕,以免其混淆视听。诚然,传统上,我国某些地区有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俗,比如广州人食性较杂,除了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等,还喜欢吃蛇、鼠、龟、猴等。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俗中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如山东民间有蛇、黄鼠狼、狐狸报复心强的说法,提醒人们不要随意伤害这些动物。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均有对待动植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内容,教育人们善待动植物。

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反思:一是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

《中国环境报》: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也有人强调,在现代社会,传统生态民俗缺失了保持生命力的土壤。对此,您怎么看?我们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

陈红兵:大体而言,传统生态民俗就是传统民俗中体现的生态观念、生态环保实践及方式。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本身产生于民间,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适应民众思想情感形成的,有自身一整套传承、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此能够有效地熏陶民众爱护自然、关爱生命的思想情感,规约民众的生态环保行为。

至于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只要农业生产还存在,传统生态民俗的许多方面就依然还具有价值,还应当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正是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我们重新反思、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

(摘编自陈红兵《疫情笼罩,更显生态民俗宝贵价值》)

材料三: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均和食用野生动物有关。人类应从中吸取教训,画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因此,要有效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径,应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首先,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2003年非典之后,“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在过去的17年间,只在2016年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修订,明确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像蝙蝠、水貂等可能大量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却并未列入其中。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等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加快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进程,在法律层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

其次,倡导生态价值理念。针对食用野生动物这类行为而言,最恰当、最适用的生态价值理念是“永久保护、杜绝食用”。其中关键一环在于需求侧的生态治理,应有效抑制消费端对野生动物的“虎视眈眈”。正如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所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例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

第三,明确生态行为主体。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转型,最终要复归到人类行为主体自身的行动上。其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是构成生态抒为主体的关键力量。建议政府落实对猎捕、杀害、收购、运输、买卖和滥食野生动物等行为的全链条监管责任,推动企业坚持不经营野生动物,拓展公众监督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渠道,调动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摘编自罗胤晨《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代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们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和道德倡导。

B.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生态道德有全新的发展和要求,它既关乎个人素质又具有社会属性。

C.传统民俗观念中的迷信虽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但给人们敬畏自然和生命带来借鉴和反思。

D.只要画出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就能够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自然的主宰”的工业文明理念阻碍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因此亟须培养生态美德。

B.传统民俗中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身体健康和善待自然有积极意义。

C.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生态民俗中的合理要素仍有被发现和继承发展的必要。

D.生态文明建设道阻且长,要想人人都能养成践行保护生态的道德风尚,仍然需要假以时日。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

B.山东省各地志愿者纷纷走进社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C.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秘境之眼”栏目,用一个个镜头展现了绿水青山中动物的面孔和生存场景。

D.吉林长白山管委会完善野生动物救助保护体系,加大巡山力度,对受伤野生动物开展及时救助。

4.请梳理出材料三的行文结构,并作具体分析。

5.当前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建议。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2.B;3.C

4.①总分结构。首先总说人类应吸取教训,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继而从三个角度出发,阐释如何将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②三个实践角度分别为: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倡导生态价值理念;明确生态行为主体。

5.①从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汲取生态保护的智慧与经验,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②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厉查处违规行为,追究终身责任;③反思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民俗中有利于生态环保建设的合理要素,并予以继承和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不只是画出“生态红线”就能解决的。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根据材料二第3段可知,我们的传统民俗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有利有弊,选项范围缩小。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强调的是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径的措施。C项,“秘境之眼”展现的是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第三则材料首先对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进而提出观点,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继而,从三个层面进行具体阐释。首先,法制层面上,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通过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其次,思想层面上,倡导生态价值理念。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最后,主体层面上,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生态行为主体的地位。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一提出自古就有“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朴素的生态道德观。而在三大文明形态的演进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可见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以及利用法制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材料二是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这一问题的讨论,材料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的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反思:一是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实现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因而,反思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民俗中有利于生态环保的合理要素,并予以继承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资料及练习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学设计2
《登快阁》同步练习
《客至》同步练习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练习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点梳理练习
《自然选择的证明》ppt课件1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1
《兰亭集序》习题精选
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课文原文阅读
《桥边的老人》过关检测题
《浙东学术》检测练习题
《沙之书》课外阅读练习
《沙之书》同步练习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同步练习
《素芭》同步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过关提问及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练习
《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命名记》测试练习
《命名记》练习题
《这思考的窑洞》同步练习
《草原藏香》同步练习
《鸿门宴》专项练习题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同步练习
《寒风吹彻》同步练习
《论快乐》同步练习
《论趣》同步练习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练习题
《井》《春》《无题》《川江号子》同步练习
《天狗》练习题
《捉不住的鼬鼠》《美》同步练习
《新纪元》同步练习
《森林中的绅士》练习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